2025年3月27日,谷歌正式宣布将停止维护Android开源项目(AOSP)的公开分支,未来所有Android开发将转移至内部闭源分支,相关工具(如Android Gerrit、CI/CD)也将逐步关闭。这意味着Android开发过程的透明度大幅降低,外部开发者无法实时跟踪或参与核心代码的更新。尽管谷歌承诺继续遵守开源协议(如GPL)并发布新版系统源代码,但开发者的参与权和实时访问权被显著削弱。
过去,AOSP为第三方ROM(如LineageOS、Pixel Experience)提供了基础代码,允许开发者基于最新版本进行定制。但未来,这些开发者只能依赖谷歌最终公开的AOSP代码版本,无法获取内部开发中的新功能或安全补丁。例如,开发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护基于旧版本的分支,逐渐落后于谷歌的闭源迭代,最终面临用户流失和技术淘汰。
AOSP此前允许外部开发者提交代码补丁,但闭源后,仅有谷歌内部团队能直接修改核心代码。这一变化将削弱开源社区的创新活力,尤其是对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而言,他们的技术贡献路径被切断。
开发者依赖AOSP的公开分支进行问题排查和兼容性测试。闭源后,若新版本系统出现兼容性问题或漏洞,外部开发者需依赖谷歌的滞后修复,可能延长应用适配周期。
部分非认证设备(如低端手机、车机系统)基于AOSP开发,无需支付谷歌服务(GMS)授权费。但闭源后,谷歌可能通过技术限制迫使这些厂商签订协议,导致其成本上升,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或退出市场。
安卓闭源后,谷歌对生态的控制力将进一步提升。主流厂商(如三星、小米)因已签署GMS协议,仍能获得闭源分支支持,但中小厂商可能被迫接受更严格的条款。长期来看,安卓生态可能向“半封闭”模式倾斜,类似iOS的集中化管理,削弱市场多样性。
华为鸿蒙(HarmonyOS)已展示出替代潜力,其完全自主的架构和10亿设备生态规模(截至2025年3月)可能吸引更多厂商加入。此外,中国软件国际等企业正加速推进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,填补AOSP闭源后的市场空白。
开发者社区可能尝试分叉(Fork)AOSP的最终公开版本,形成独立维护的开源分支。然而,分叉项目需长期投入大量资源,且需应对谷歌闭源分支的技术差异,成功难度极高。此举或催生新的开源联盟,但短期内难以撼动谷歌的主导地位。
闭源可能延缓漏洞修复的透明度,尤其是非认证设备的安全更新将依赖厂商自主能力。若厂商技术能力不足,用户设备的安全性可能面临更大威胁。
谷歌的闭源决策既是技术整合的必然选择(减少分支维护成本),也是商业利益的权衡结果。对开发者而言,创新空间被压缩,但对国产系统和新兴技术而言,这或许是一个重构全球操作系统格局的契机。未来,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“开源vs闭源”,而是演变为生态整合能力、技术自主性及用户体验的全方位比拼。开发者需适应这一变化,探索跨平台开发或拥抱新兴生态(如鸿蒙、RISC-V),以在变局中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这样一搞,华为销量要高了,小米要涨价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