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好东西》是导演邵艺辉继《爱情神话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,以豆瓣 9.1 的高分成为 2024 年现象级国产片。这部由宋佳、钟楚曦、章宇、赵又廷主演的都市喜剧,通过三位女性的成长故事,将两性议题、代际关系与社会观察融入轻盈的叙事中,既延续了前作的幽默灵性,又以更先锋的视角探讨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自我觉醒。
一、影评:解构与重构的游戏化叙事
1. 以游戏化消解严肃议题
影片以 “不可判定性电影” 的创作理念,将性别角色反转、金句接龙等游戏化手法贯穿始终。例如,赵又廷饰演的前夫哥在婚姻中成为家庭主夫,满口两性话题却言行矛盾,其滑稽表演解构了传统男性权威;章宇饰演的鼓手小马与前夫哥的 “争宠” 戏码,以喜剧形式揭示了男性在性别权力结构中的焦虑。这种游戏化处理让尖锐的社会议题变得温和,观众在笑声中反思性别规训的荒诞性。
2. 女性情谊的多元书写
宋佳饰演的单亲妈妈王铁梅与钟楚曦饰演的邻居小叶,在母女、闺蜜、育友等角色间自由切换。两人互相治愈的过程中,既有 “你没法给所有人当妈” 的犀利劝诫,也有 “你的眼泪也很好吃” 的温情时刻。这种非血缘的女性联结,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女性间的竞争模式,展现了都市女性互助成长的新范式。
3. 金句与蒙太奇的诗意表达
影片中的金句如 “不再玩他们的游戏”“等着你们长大后出现新的游戏规则”,通过短视频传播引发热议。而声音蒙太奇段落堪称神来之笔:茉莉将母亲做家务的声响(晾衣声、煎蛋声、吸尘器声)幻化为宇宙轰鸣,童真想象与现实操劳的对比,既消解了母职的沉重,又赋予日常劳作以史诗般的诗意。
4. 争议与突破并存
尽管影片口碑爆棚,但也有观众认为其对性别议题的探讨流于表面,男性角色的塑造略显工具化。例如,前夫哥的转变缺乏深度,小马的情感线稍显仓促。不过,导演邵艺辉对此回应:“电影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提出问题的容器。” 这种开放式的表达,恰恰呼应了影片 “保持结构模糊和意义含混” 的创作初衷。
二、观看价值:适合谁,为何值得看?
1. 女性观众:寻找共鸣与力量
- 单亲妈妈的生存图鉴:王铁梅失业、搬家、育儿的经历,真实还原了都市单亲母亲的困境。她骑平衡车反跟踪的桥段,既荒诞又解气,展现了女性面对危险时的智慧与勇气。
- 女性成长的多维样本:小叶从 “随时撒谎” 的抑郁女孩到敢于直面创伤,茉莉从 “音乐观众” 到 “规则改写者”,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影片中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迭代。片尾茉莉的作文《我不再幻想》——“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自信,才能直面悲剧”—— 更成为当代女性精神的注脚。
2. 男性观众:理解性别议题的窗口
影片对男性角色的刻画并非简单批判,而是呈现了他们在性别权力结构中的挣扎。例如,前夫哥的 “女权主义表演” 暴露了部分男性对性别议题的工具化理解,而小马对铁梅的尊重则暗示了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可能性。这种复杂性避免了对立叙事,为跨性别对话提供了空间。
3. 普通观众:轻松解压的治愈之旅
- 密集笑点与温情时刻:从 “男转女” 的滑稽表演到母女间的童趣互动,影片在 110 分钟内贡献了数十个笑点,同时用 “熊猫吃竹子” 的蒙太奇等片段传递温暖。
- 都市生活的镜像投射:上海弄堂的烟火气、职场的荒诞规则、育儿焦虑等细节,让观众在笑声中找到共鸣,治愈现实生活的疲惫。
4. 电影爱好者:先锋手法的学习范本
- 叙事实验:松散的故事线、多线并行的结构,挑战了传统商业片的强情节逻辑,却通过游戏化设计保持了观影吸引力。
- 视听创新:声音蒙太奇、角色互换的视觉隐喻(如牙医诊所的玻璃幕墙),展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探索。
三、观看渠道与注意事项
- 上映信息:2024 年 11 月 22 日中国大陆公映,票房破 7 亿,目前已上线爱奇艺等平台。
- 适合人群:推荐给喜欢《爱情神话》《芭比》的观众,以及关注性别议题、都市生活的群体。
- 观影提示:建议关注影片中的金句与蒙太奇片段,它们是理解主题的关键;同时,不必期待传统意义上的 “大团圆” 结局,开放式的收尾更贴合现实的复杂性。
总结
《好东西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高口碑与票房成功,更在于它以轻盈的姿态撬动了沉重的社会议题。它用游戏化叙事解构性别规训,以女性情谊重构情感联结,在笑声与泪水中展现了当代人对 “好东西” 的多元定义 —— 它可以是一段关系、一种态度,或是直面生活的勇气。正如导演邵艺辉所说:“电影无法改变世界,但可以让观众暂时忘记世界的糟糕,这本身就是好东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