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风拂过
带来远处花香与青草的气息

晴雨之间,照见永恒的西子

【饮湖上初晴后雨】

作者:苏轼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苏轼的笔触穿越千年,将这场晴雨之变定格成永恒的美学瞬间。当我们用现代的目光重读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,会发现诗人早已在水光潋滟中埋下了关于美的终极答案。

诗的前两句 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,是镜头语言的完美典范。晴天的西湖像被撒了一把碎钻,波光粼粼中透露着贵族般的雍容;雨天的山峦则化作水墨晕染的屏风,在朦胧中暗藏着东方特有的含蓄美。这种晴雨对比的写法,恰似现代人用延时摄影记录天气变化的艺术表达,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多面性。

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 的惊世之喻,打破了传统审美中 “非此即彼” 的二元对立。诗人跳出了晴雨优劣的争论,以动态的审美视角揭示:美不是静态的标准,而是变化中的和谐。这种认知与当代多元审美趋势不谋而合 ——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艺术,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变化与包容之中。

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依然在追问:美究竟是什么?苏轼用西湖的晴雨给出了答案:美是一种感知能力,是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。当我们在城市的玻璃幕墙间捕捉到一缕晨光,或是在通勤路上邂逅一场骤雨,不妨学学古人 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 的悠然,让每一个瞬间都成为生命的诗意注脚。
站在雷峰塔下回望湖面,现代游船与古老画舫在暮色中交错。苏轼的诗句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,成为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。或许真正的诗意,就藏在我们愿意停下脚步、用心感受的每一刻。

赞(0) 打赏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文章名称:晴雨之间,照见永恒的西子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fec.xyz/read/2025-1312.html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
评论 抢沙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微信扫一扫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